泰国反诈冻结300万帐户掀起争议!比特币抗审查叙事被推向前台
币圈子(120btc.cOM):一场原本为了遏止网络诈骗的「雷霆行动」,在2025年9月的泰国演变成史无前例的金融争议,政府为追查高达60亿泰铢的诈骗金流,短短周末内冻结约300万个疑似「人头帐户」,并对多数用户追加每日5万泰铢的转帐上限。瞬间,店家收款停摆、民众提款受阻;外籍工作者在超市结帐时才发现卡片失效,怒气与恐慌齐升。
突袭式冻结行动掀起民怨
泰国央行警告,商业银行可先冻结帐户三天,警方则可再延长四天。对依赖每日现金流的小商家而言,这七天等同断炊。有线上卖家表示,平日平均处理数百张订单,帐户被锁后「不但货出不去,连物流费都付不出」。不少在泰国生活的外籍人士也被扫到台风尾,工资卡遭停权,连房租都无法如期缴付。民众涌向ATM与分行提领现金的画面,让人联想到金融危机时的银行挤兑。
面对质疑,数字经济和社会部秘书Wisit Wisitsora-at澄清,冻结属于临时手段,一经确认没有违法记录,帐户将立即解锁
然而,判定流程需要逐笔比对交易纪录,再透过警方层层审核,速度远追不上经济活动需求,社会不满情绪持续升高。
金融信任裂缝一触即发
事件核心难题在于,诈骗集团会利用网购平台或二手交易频繁转手资金,让资金流看似正常。系统无法精准区分真实卖家与洗钱帐户,结果「先冻结再调查」成了唯一可行策略,但也把无辜者拖入漩涡。部分店家为避免收款被锁,干脆暂停数字支付,改收现金;也有人一次提领大额存款备用,进一步拉高银行业的流动性压力。
金融学者指出,当帐户能在毫无预警下遭到冻结,中心化金融与政府监管的信任机制就会出现裂痕。这裂痕一旦扩大,恐让民众开始寻找不受单一机构控制的替代方案。
比特币抗审查叙事被推向前台
在社群平台上,加密货币支持者迅速抓住话题。评论员Sasha Hodder直言:「你无法冻结比特币。」
泰国比特币学习中心创办人Jimmy Kostro也说:「感谢上帝有比特币。」面对能被一纸命令冻结的银行帐户,去中心化资产「抗审查、个人掌控」的论述显得格外鲜明。讽刺的是,泰国央行目前仍禁止以加密货币直接支付,仅开放如Tourist Digi Pay这类受监管通道,把数字货币兑换成泰铢后才能消费。民众若想保持资产不被冻结,只能将加密货币留在链上,无法于当地日常场景流通,形成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尴尬落差。
监管科技与资产配置的下一步
此次争议让RegTech能否跟上犯罪手法再度被检视。业界建议导入更细致的行为式风控模型,以即时标记可疑交易,取代大规模停权;同时建立快速申诉通道,缩短无辜用户被冻结的时间。对一般民众而言,事件则是一堂关于「资产多元化」的现实课:把收入分散在不同银行,或配置部分去中心化资产,才能降低单点风险。
泰国这场大规模冻结行动,揭开了中心化金融体系在高压监管下的脆弱面,也让比特币等去中心化资产的叙事浮出台面。未来政府、金融机构与用户三方,都需要在反诈骗、交易便利与资产自由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。一旦工具与政策无法同步精准,金融信任的缺口只会持续扩大,也将推动更多人重新思考:究竟什么形态的货币,才真正属于自己。